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 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成重点

2020-10-28 11:46:26
近几十年来,由于起步较晚,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。为了摆脱对核心技术进口的依赖,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,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截至今日,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纷纷走出国门,与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,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政策扶持取得的重要突破。未来,在技术路线图的预测中,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快速发展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环节:基础软件、零部件等需要补充的缺点;威胁着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。其中,汽车研发设计与仿真平台软件、车辆限界级计算芯片、车辆限界级功率半导体、高精度传感器等都严重依赖国外。一些关键基础材料需要突破,阻碍了产品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。在汽车相关领域,关键基础材料如短板、优质电工钢、非金属合金铁芯等仍在探索和研究中。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,难以实现产业链的安全可控。传统燃油汽车动力系统、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、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等独立配套率低,技术差距大。要借鉴内燃机行业的经验,加大电传动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,注重关键材料、核心元器件、单片机和软件架构的研发,形成独立可控的产业链。结合我国未来政策法规、能源、人口、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前景,结合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对标分析,本文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碳排放峰值、产销规模、乘用车平均油耗进行了分析。到2035年,我国汽车年销量规模将大幅提高到4000万辆,安全、高效、便捷、经济、绿色将成为人们出行消费需求升级的主要方向。随着汽车节能技术的不断完善,目前我国新车平均油耗持续下降,已接近2020年每百公里5L的目标值。面对未来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,提高汽油机的热效率显然很难。因此,“禁燃”的声音不断传出。对此,王炳刚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,从中国国情来看,多元化的汽车技术和能源类型更为合适,在发展汽车电气化的同时,要注意传统汽车的改造。因此,专家组一致认为,未来15年,我国传统汽车应向混合动力汽车转变,以“全电驱动”取代“禁油时间表”更符合中国国情。到2035年,我国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占到年销量的一半,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全部转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,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改造。在此基础上,未来5年、10年和15年,我国汽车油耗将达到不同标准。